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CAFI洞察|数字普惠金融扶贫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CAFI洞察|数字普惠金融扶贫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编者按

在《鼎新克艰:数字普惠金融的扶贫实践》这一报告中,结合实践,对数字普惠金融扶贫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建议。报告认为,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企业也积极利用行业优势提供金融服务。这种双向的刺激,使数字普惠金融的成长尤为迅速。不过,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进程中,都面临各自的问题。

如您欲获取相关报告,

请在文章底部留言或登录CAFI官网www.cafi.org.cn-研究项目-研究报告下载


问题

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金融企业也积极利用行业优势提供金融服务。这种双向的刺激,使数字普惠金融的成长尤为迅速。不过,传统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的进程中,都面临各自的问题。

1. 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边界问题

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其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可以说代表了国家政策与战略布局,对推进改革开放四十年进程、促进“三农”发展、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等,可谓功不可没,积累了宝贵经验。

不过,在金融领域,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息,譬如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边界问题。以政策性贷款与商业贷款为例,政策性贷款可以贴息,甚至是免息,而商业贷款为了覆盖成本,其利息一般按照市场定价。可见,为了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如何处理政策性金融服务与市场性金融服务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政策性银行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之一。

2. 大型商业银行:将农村资金留在农村的问题

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为代表的大型商业银行,从整体来看,为农业行业与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龙头企业、大中型小企业等提供了全面而有力的支持,但除了在精准扶贫战略上推进的涉农金融服务之外,对微型企业、中低收入人口、贫困人口服务的深入和下沉方面仍有不足,其网点优势、资源优势等并未充分发挥出来。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2017年各项存款总额是16.2万亿元,各项贷款总额是10.7万亿元,存贷比为66.2%;2017年涉农贷款余额为3.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4万亿元。可见,如何将农村资金留在农村,甚至是将城市资本引向乡村或贫困地区,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3. 农信社:坚守“三农”业务的问题

农信社是真正在农村土地上“生长”起来的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它的服务区域是“农村”,服务对象是“农民”,是我国合作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我国农信社的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29%,农户贷款余额占全部农户贷款余额的54%。

不过,2017年,我国农信社的存贷比是55%,涉农贷款余额占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的60%。可见,我国农信社服务“三农”仍有很大的空间,尤其是对小微企业、中低收入人口、贫困人口等服务对象仍有深入和下沉空间。毫无疑问,我国农信社对“三农”业务的坚守,就是其发展规划的最主要命题之一。

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专注“支农支小”细分市场的问题

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业务模式等都日渐成熟,重点围绕“支农支小”的定位对乡镇、农村进行业务布局。但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由于既不具备大型商业银行的体量优势,也不具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客群优势,因此村镇银行需要深入驻扎细分市场,筑建赢得市场的势能。在数字化程度仍需大大提升的前提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能量并未充分释放,尤其针对小微型企业以下的服务对象,对客户的吸引力与忠诚度的培育显得格外关键。

5. 小额贷款公司:“小额、分散”业务能量被压制的问题

以“小额、分散”为业务原则的小额贷款公司,在“线下”小贷业务的基础上发展了“线上”小贷业务。相当一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在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在针对“中小微弱”客群业务的广度、深度上,都比传统金融机构开展得更充分。但受限于机构性质、放贷资金来源、外部配套制度与环境等因素,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能量也受到了压制。

6. 互联网金融企业:合规发展的问题

无论是业务的总量,还是服务的深度、广度,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短短的几年间,就积聚了欲图打破旧金融秩序的势能,迫使警觉的传统金融机构着手布局互联网金融战略。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美团金服、腾讯、百度金融等为代表的大型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例,在服务形式上,他们在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在服务对象上,把小商小贩、消费者个体等传统金融比较难触达的群体或比较零碎的需求都纳入服务范畴,并且通过“互联网+金融”的双生态优势,使其客户具备较高的忠诚度。

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良莠不齐的现状,加之金融风险更加多样,使得合规发展成为当前的重中之重,治理整顿与优胜劣汰在所难免。这也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必须要面对的质量关。

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的数字化发展方向越来越受到业界的认可。中国数字普惠金融需更好地服务于细分市场,契合“中小微弱”群体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应更积极地融入跨行业发展的新生态格局与新合作机制。

1.提升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在细分市场的作为

在国家普惠金融战略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需基于各自业务积累与优势,在细分市场上提升作为。

第一,政策性银行要处理好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边界问题,为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态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大型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行业优势,着力解决将农村资金留在农村,甚至是将城市资本引向乡村或贫困地区的难题,为更多的“中小微弱”群体服务。

第三,农信社要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和资源优势,借助互联网科技,深入下沉金融服务,拓展多层级客户,充分起到行业领头军的作用。

第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要坚守“小而美”的特色,不断锻造财务绩效与社会绩效,满足竞争条件下对机构发展提出的高要求,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第五,互联网金融企业要积极应对合规经营的困难,做好自身风险识别与管控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成长为推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2.提供符合“最后一公里”需求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发展,中小微弱群体的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改变,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应主动转换思维,将对“最后一公里”的触达转变成对“第一公里”需求的满足。

第一,金融科技日益发展,农村地区与中小微弱群体触网率不断提高,为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设计契合需求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景与数据。

第二,各个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都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产业链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服务直接或间接为中小微弱群体提供发展机会。

3.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新生态格局与新合作机制

目前,金融服务不再是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机构的专有业务,数字普惠金融的新生态与新合作趋势日渐明晰。

第一,各种产业的龙头企业,如互联网企业、地产集团、汽车集团、电器集团等,通过申请相应的金融牌照,在金融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跨行业发展的新生态格局逐渐显现。

第二,诸如“银联”、“网联”、“信联”等机构的成立,预示着“互联网+金融”的新合作机制逐渐形成,数字普惠金融供应方应寻找与确定自身在新合作机制中的位置。

话题:



0

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CAFI)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底成立)基础上建立的一家新型研究机构。CAFI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专业智库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好金融与好社会”的愿景。 CAFI专注学术研究,探索普惠金融相关领域前瞻性倡导活动;汇聚国内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倡导、交流与合作、教育与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与实践,为行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监管者提供支持。 CAFI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学者和专家领衔的国际化专业团队。CAFI设有理事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监管机构、知名商业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CAFI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Visa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宜信普惠及飞贷金融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现任院长由贝多广教授担任,赵锡军教授担任联席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