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ESG 

ESG全称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代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三大因素。ESG投资是近年来全球资本市场非常关注的概念,旨在将前述三项因素纳入投资框架决策,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和价值。

 

2020年是ESG快速发展的一年。特别是在疫情在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一些关注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创新型公司表现得更为突出,抗风险能力更强;再加之疫情让更多人开始真正思考商业向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ESG评估更好的公司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但作为较为新生的事务,ESG在国内的发展潜力如何,国际趋势如何,以及还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对比中美两国目前的ESG发展现状,可以看到我国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空间。根据中证指数发布的《2020年全球ESG投资发展报告》,2020年美国可持续投资规模接近17.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2%。在美国ESG ETF有82只,总规模530亿美元,规模同比增长236%。

 

而根据《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2020》,2020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约11.55万亿元人民币,泛ESG公募证券基金规模约1,209.72亿元人民币,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总量约1.16万亿元人民币。

 

其次,ESG投资奉行的是长期主义。企业布局ESG投资,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益,甚至还会增加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注重环保和治理,内化外部性,有助于规避灰犀牛和黑天鹅。例如,ESG通常会规避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抗压能力较差,容易被先进产能淘汰,事故高发,这正是ESG投资可以避免的,又或者拥有更好的雇员满意度、客户关系、企业治理效率的公司,的确在竞争中尤其是经济下行时期表现更好。

 

另一方面,符合ESG标准的企业原本就更加容易获得养老基金、保险基金等长期基金的投资,树立更好的企业形象,反过来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但ESG投资也存在明显的问题,最明显的就是“漂绿”——企业打着环保的名义,实际是通过这类形式获得更便宜的融资。这几年更是逐步发展到“漂社会”——通过举办一些浮于表面、形式主义的公益活动,将自己粉饰成有社会责任感的主体,抬高自己的ESG评分。

 

统一ESG标准任重道远。欧盟市场是ESG投资实践的先行者,相关标准也较为完善,如《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欧盟气候基准及信息披露规范》及《欧盟绿色债券标准》草案。形成了欧洲范围内较为完善的ESG投资产品信息披露体系。

 

在中国相关文件有2021年4月最新下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下称“《绿债目录》”)、发改委《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人民银行《绿色贷款专项统计制度(2019年版)》以及银保监会《绿色融资统计制度(2020年版)》。

 

值得一提的是,新版的绿债目录中,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等高碳排放项目不再纳入支持范围,并采纳国际通行的“无重大损害”原则,使减碳约束更加严格。这也是我国ESG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不过,我国ESG标准目前主要集中在债券和信贷领域,尚无ESG基金方面的相关标准。

 

而标准的不统一就会使得非财务的信息披露、评估框架等都存在难以和世界对接的问题。信息披露的量与质,以及评估的结果都是企业能否获得友好信任的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虽然有数据表明一些ESG投资能够取得更好的回报,这并不一定就和ESG本身有因果关系,有可能只是在特定时间内超配了特定板块的投资品而已。例如,ESG投资往超配了科技板块、低配能源板块,在科技板块的表现明显好于传统板块的年份,就表现为投资上的超额收益,但如果遭遇科技股回调、周期股上涨,效果就未必如此。

 

“股神”巴菲特就对ESG投资不以为然,在2019年会上曾有投资者提问巴菲特对于ESG投资的态度,巴菲特回答称,虽然伯克希尔已经做出了一些举措,但公司不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上面。之后他也再次表达了他的态度:要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投资者无需关注公众问题,也无法作出道德判断。不过,从长期主义的角度,ESG投资是否可以和巴菲特的理念相匹配呢?

 

尽管不受“股神”青睐,但中国不少有识之士还是致力于推动政策制定方和市场共同促进ESG发展的新格局。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中投公司原总经理屠光绍在去年两会提出尽快探索设立“责任投资”的中国标准,大力推动中国ESG投资实践的基础上,建议对责任投资的看法进一步细化完善,他与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副总经理赵海英联合提交了关于加快完善中国责任投资信息披露标准及评价体系的建议,呼吁顺应国际大趋势,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全球共识,特别是借鉴全球权威标准制定机构的信息披露框架,推动制度层面的国际对话,实现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制度对接。

 (作者系资深财经记者)

话题:



0

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CAFI)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底成立)基础上建立的一家新型研究机构。CAFI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专业智库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好金融与好社会”的愿景。 CAFI专注学术研究,探索普惠金融相关领域前瞻性倡导活动;汇聚国内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倡导、交流与合作、教育与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与实践,为行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监管者提供支持。 CAFI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学者和专家领衔的国际化专业团队。CAFI设有理事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监管机构、知名商业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CAFI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Visa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宜信普惠及飞贷金融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现任院长由贝多广教授担任,赵锡军教授担任联席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