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语

2020年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这一特殊历史节点,第六届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2020IFCFI)于11月18日至19日在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围绕“扶微助弱,应变创新”的主题,设置了多个致辞及对话环节。在主题论坛“扶微助弱与就业发展,如何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优势和潜力?”环节,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党委委员、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陈晋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孙同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程华,Visa公司中国区普惠金融及教育负责人王东与主持人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一起展开讨论,内容如下:

雷曜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接下来的环节是“扶微助弱与就业发展:如何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优势和潜力”。首先有请两位人民银行的领导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河南兰考和四川成都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方面的经验。

徐诺金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

各位嘉宾早上好!感谢贝院长的邀请,我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一些情况和进展。

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是国务院普惠金融改革发展规划发布之后,国家的第一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可能大多数人都是比较熟悉兰考的,这也是当年焦裕禄任职县委书记的地方,曾经非常贫穷。在我们人民银行总行,包括李所长、纪所长支持下,我们建立了这个改革试验区。

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批复之后,我们围绕扶贫、普惠和县域三大主题,提出了三个建设目标。

第一,普惠金融基本金融服务达到百分之百人人全覆盖;

第二,普惠授信达到百分之百的户户全覆盖;

第三,普惠金融服务站达到百分之百的村村全覆盖。

这三个百分之百的目标怎么样去实现?在探索的过程里面我们形成了“一平台四体系”基本做法。

“一平台”,就是今天的主题,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包括了金融超市功能、信用信息服务功能、普惠金融服务管理功能。金融超市就和百货商场一样,可以买到各家金融机构的各类金融产品。信用信息功能主要围绕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这几年兰考取得成功以后,全省进行了复制推广。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下载人次已经达到了750万,已有206家金融机构提供了2080款创新的产品。

“四体系”,金融服务体系、普惠授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

1、金融服务体系。除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之外,我们在县、乡、村还建立了基本的线下三级服务站。村里面打造基本金融服务的服务站,政府的公共服务大厅里提供基本的普惠金融的服务,存款、取款、兑现、小额支付、惠农补贴等等。

2、普惠授信体系。我们过去的信贷都要信用评级,根据信用评级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授信来获得信贷。但是农民祖祖辈辈从来没怎么和银行打过交道,所以不可能有信用记录,而没有完整的信用记录就不可能产生信用评级结果,这样就很难得到银行的授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推出了普惠授信,就是针对各家各户的家庭经营状况和基本状况普遍授予基本的信用。比如我们在兰考给每个家庭都授予了三万的基本授信,后来提升到五万。授信之后要到银行填写基本信息,没有什么大的出入,在信用档案体系里没有不良记录的,就视为有信,家里可以获得三万元的信贷支持。我们把这个叫做“信贷前置”,通过信贷授信和银行建立联系,之后再慢慢产生信用记录形成信用评级,再根据年度的信用评级来提升客户的授信级别,这就是我们普惠授信的含义。

3、信用信息体系。根据我们的信贷授信再去完善客户信息,通过信贷记录慢慢地形成客户信用评级体系。

4、风险防控体系。因为对农户进行基本的贷款是有风险的,所以我们要建设风险防控体系去解决银行的后顾之忧。

通过“一平台四体系”的建设,农村地区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1、通过前期的建设,河南上上下下的地方政府对发展普惠金融的认识空前提高。

2、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封闭、单一、垄断的局面。现在农村金融服务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开放、多元、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说农民不但可以选择金融机构,还可以选择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过去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提供单一银行产品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了。

3、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衡量兰考普惠金融发展成效方面,我们非常明显地看出兰考普惠金融的发展大大带动了当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

4、兰考现在的贷款增速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贷款的不良率大大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在兰考取得成功之后,我们已经在全省推广复制了我们兰考的经验,推广复制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目前兰考普惠金融改革的做法已经纳入中央组织部组织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经济篇)》,成为了中央党校的教学案例。同时,兰考普惠金融改革也成功被评选为河南省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河南省2019年度经济体制改革十大案例”之一。

我还想提一些我们理念方面的思考:

一、普惠金融的理论研究。过去我们把普惠金融视为弱势群体的金融,把普惠金融视同为小额信贷。所在普惠金融上我们还有很多认识误区,在理念认识方面我们要加强。这几年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一直在推动把普惠金融看成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不仅仅是弱势群体,包括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年轻人都要纳入到这个体系里去。

二、为了加速普惠金融落地,我们还在积极推动普惠金融的立法。只有通过立法的方式才能保障每个公民的权利,确立每家金融机构都有提供基本金融服务的义务,保证我们的普惠金融不随政府态度而变,不随政策而变,而是有立法保障的。这几个方面也是我作为人大代表一直在推进的。

三、在普惠金融落地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产融结合。金融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来保障金融机构有动力、有积极性去推进工作,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金融机构一如既往、义无反顾地从事发展普惠金融。

四、普惠金融要落地,要充分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我们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并不健全,在内部考核上面我们应该要建立与普惠金融相适应的内部考核机制,来鼓励、引导金融机构从事这项工作。

五、要加快农村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利用大数据来完善普惠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要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纳入到国家的层面。

雷曜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谢谢徐行长。下一位嘉宾是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陈主任。大家可能对成都的数字普惠金融情况不是特别了解,但我们总行的领导在成都的一次调研当中突然发现,成都的数字平台似乎悄悄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我们最近也在会同相关部门协商在成都建设普惠金融全国试验区的安排。下面就请陈晋祥主任来介绍一下成都的情况。

陈晋祥 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党委委员、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

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陈晋祥,非常荣幸能来参加本次论坛,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成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探索——基于“农贷通”平台的实践。

可能大家都知道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自古以来可说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所以成都农业发展是有很深的历史底蕴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成都承担着国家“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重要试验任务,2007年率先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获批全国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2014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在一系列农业农村改革实践中,成都的农村产权、农村土地、产业资本等要素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产生了对农村金融领域进行综合性改革的强烈需求。在此背景下,2015年总行批准成都开展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成都也成为唯一开展该试点的副省级城市。我是淅江人,以前不太了解成都开展农村金融改革的意义,我从杭州来到成都之后,才发现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城市的圈层结构特点比较突出,一圈层是中心城市,二圈层是近郊区,三圈层有典型和广泛的农村区域分布,所以我觉得成都搞好农金改试验对全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都的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开展了哪些工作呢?在工作中又是怎样体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理念技术呢?按照方案设计,成都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设置了四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任务:

1、完善组织体系;

2、创新金融产品;

3、优化金融生态;

4、合理配置资源。

如何把碎片化的改革任务进行有效推进呢?按照以前的做法,大家都是各司其职的,金融机构怎么做,政府政策怎么出台等。成都农金改从一开始就探索提出打造一个数字化平台,把相关信息资源和改革任务进行系统整合,这就是成都“农贷通”平台的产生。“农贷通”平台的存在和发展,使数字普惠金融的理念技术得以贯穿成都农金改的全过程。在“农贷通”平台的运营实践中,我们不断迭代优化平台功能,围绕实现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目标推进平台建设工作。我们通常用农村金融的三个关键指标来衡量我们的改革成效:扩大贷款量、更低成本、更快便捷易得。因为农村很多地区比较分散,农民又不知道怎样贷款,金融知识水平也不高,所以我们更要依托新的数字技术和理念,通过平台功能的不断迭代优化来助力改革目标的实现。

成都“农贷通”有三大支柱:

第一、财金政策直达通道。主要是涉农奖补政策、风险分担机制、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等均通过该平台发挥作用。

第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平台汇集了农业主体经营情况、政策奖补、产权交易、涉案涉诉等多维度信息,并生成涉农征信报告,为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第三、资金供需实现场所。资金供给方在平台展示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金融超市”;各类农业主体在平台发起融资申请,平台提供融资对接数字化服务;平台还与成都农村产权交易系统互联互通,为风险抵贷资产探索市场化处置途径。

“农贷通”平台依托村站设计了极具特色的线上线下融合机制。村站有一些十分具体的工作,比如政策宣传、引导注册、广而告之、业务办理、信息采集、上门服务等。我去过好几个村站,村站的服务人员全是女性,我统计了一下最小的24岁,最大的42岁。她们对村里的情况特别了解,非常接地气。“村站机制”虽然看起来很朴素、很简单,但是是一种很有效的办法,它真正解决了平台入村提供社区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据第三方评估报告,受访农户中近60%是通过村站帮助获得的贷款,超过74%的农户认为村站对自己获得贷款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贷通”平台运行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

1、政策发布后实施便利化。我们通过平台累计发布了涉农政策200余条,线上审核近3000万元贷款贴息申请,共涉及近1400笔、26亿元贷款。

2、资金供需流量显著增加。平台注册用户超过4.5万户,入驻金融机构84家,累计发布金融产品超过700个,两家地方法人银行与平台实现系统直联,累计通过平台发放贷款1.7万笔、253亿元,申贷通过率达71%。

3、信用服务能力提高。平台实现与工商、国土等部门信息系统的自动对接和快速查询机制,汇集了全市173个信用乡镇、近1700个信用村、1100余个信用新型农业主体的相关信息,多渠道采集信息主体总数超过41万户,2019年底启动涉农信用报告以来累计查询使用达1630余次。

4、普惠服务领域扩大。除了传统涉农金融机构依托“农贷通”大力拓展业务之外,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借助“农贷通”的渠道积极介入农村领域,比如说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机构,以前不知道怎么有效拓展农村业务,现在积极依托平台寻找客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金融教育效果显著。农村的金融教育是很难推进的,存在着“方言”沟通困难的问题,但通过我们当地的村站服务人员去普及金融知识后,金融教育效应得了显著体现,我们依托村站总共进行了1455次金融知识宣传,覆盖了约六万人次。

下面我讲一下体会。

当前农村金融的数字化服务能不能解决农村金融均等化的问题,比如说解决三个指标:量更大、价更低、速度更快,我觉得数字化的理念和技术是切中了痛点的,能够比较好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局面,但目前看要根本解决问题仍是不可能的。这里面实际上存在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那就是数字金融能否在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的底层逻辑?我们认为,目前农村地区仍深刻受到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等理论规律的支配,农村金融的发展仍然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政府+市场”仍是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根本方法论。但数字化平台提供了新技术条件下的“政府+市场”解决新方案,对于推动农村金融发展有革命性的意义。相信随着大数据的利用和时空关系的改变,我们或许能逐渐改改变农村金融的底层逻辑,更多以市场方式实现农村金融服务成本更低、手续更便捷、贷款量更大、风险更低,现在成都“农贷通”平台正在按照这个方向进一步推进建设。在目前城渝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中,我们积极推进成德眉资金融同城化,把“农贷通”平台作为重要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助力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构建一体发展的农村金融生态。关于未来平台的发展,我们希望是做一个服务新时代和乡村振兴的农村金融数字化新基建,既是政府指导下的公共服务平台,又是一个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市场化平台,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建设工作中,更多发挥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作用,谢谢大家!

雷曜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谢谢陈晋祥主任给我们介绍了成都“农贷通”的基本情况。从上面两位嘉宾的介绍来看,我们目前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在覆盖能力、识别能力、整合政策能力、风控能力方面都有非常大的进步。这是我们人民银行的专家所谈到的,我们还想听一听学界、外部的业界专家对这样的平台是怎样评价的,又有什么样的建议。所以下面有请评论嘉宾:

  • 孙同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
  • 程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 王东,Visa公司中国区普惠金融及教育负责人。

孙同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金融研究室主任

谢谢雷处长。刚才听了两位行长的介绍,我觉得很受鼓舞。这几年我在农村调研农村金融的时候也非常关注这个问题,在这我就结合我在农村调研的收获谈几点看法。

第一、现在数字化平台的效果初步显现,但是仍有一些需要考虑的问题。

1、平台的核心是信息、数据。但信息的量和种类目前是不够的,金融部门如何整合信息量与其他的部门进行信用信息共享?

2、质量的问题。信息得是活的,信息也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一些基本信息可能是静态的,但一些动态的信息,比如生产活动的年变化这类信息是需要及时更新。

3、我发现有些地方的平台应用不够充分,因为金融机构不愿意用,农户也不了解如何去使用。金融机构为什么不愿意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这个平台来申请贷款的客户的质量非常低,不能够满足金融机构贷款的基本审贷标准。而农户为什么不用呢?因为农户一般是有一两个银行账户的,要贷款他自然就找银行了,没有必要再通过这个平台去贷款。

另一个和信息更新维护相关的就是财政的持续投入。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尽管成都大多已经市场化了,但这个平台本身还是具有公共属性的。所以如果完全商业化的让企业来运营的话,他们的收益无法保证,所以政府持续的财政支持也是需要考虑的。

4、现在农业农村部门是有在进行农户信息收集整理的,而中小企业部门也在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建库。大家都是各占山头互不相干,如何协调好这些信息库和平台也是一个问题。

5、还有基层服务站的问题。服务站确实和以前不一样了,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还是需要金融机构的投入。从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怎么让轻资产适应数字化的趋势,调整村级服务站的建设方式和运行方式都是比较大的挑战。

6、进一步数字化。比如村级服务站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轻资产。

7、市场化和生态化。因为政府持续的投入也会对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负担,那如何寻找一个合理的市场化的途径,很好的定位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呢?还有就是生态化,我们以前一直对生态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在市场化和数字化得到了很多关注之后,我们对数字金融的生态建设还是不够重视。这涉及到央行的征信体系、市场化的征信体系和部门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8、还有一点就是立法,我们怎么保护数据?防止数据滥用和被垄断?当前数据垄断是很严峻的问题。

第二,我还想谈一点,我们都很重视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建设问题,但是在我们整个普惠金融体系里并没有考虑到农民自己的融资问题,我感觉大家都在回避这个事情。简单的说就是农民合作金融或者资金互助的问题。我觉得数字化对于农民的合作金融能造成什么影响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数字化是必要的吗?如果是必要的该怎么建设?从数字化的趋势来看,有一本书叫《零边际成本社会》,它讲的就是未来在数字化的趋势下,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是以利用为目的,而不是以利润为目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合作金融其实是有它的市场的。谢谢!

雷曜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谢谢孙主任。我简单总结一下孙主任基本的观点,数字化是普惠金融发展方向,而我们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数字深化,所以我们也想听一听程教授的意见,您赞同这样的观点吗?

程华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我没有去过兰考,也没有去成都看过“农贷通”,所以刚才两位行长的介绍其实给了我特别多的信息。我的研究领域比较偏重于平台经济,然后又特别偏重于数字金融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我可能会从我理论框架的角度来谈一谈我对数字普惠金融平台的认识。

数字平台的发展其实有它自己的阶段的:

第一个阶段是功能的连接;

第二个阶段是赋能;

第三个阶段是生态。

因为我们当前的数字金融平台后面都会有政府的力量支持,所以其实第一个阶段的发展不会有太多的困难,它可以利用政府的力量很快地把农户、有需求的C端、提供各种服务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都接入到这个平台来,这个是比较容易完成的。但不是说你接入了平台这个连接就完成了,我们讲连接的时候特别强调的是用户对平台的依赖性,或者俗称的“黏性”。也就是说客户从平台得到的不是一次性的服务、临时性的服务,而是长期持续的服务。所以我们未来的平台建设要特别关注客户的“黏性”,平台给客户提供独特的信息,可以让客户实现商业可持续和获客,使得客户对平台形成依赖。

平台第二个更高的阶段强调赋能。赋能也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最终的用户赋能,在普惠金融平台主要就是对C端的赋能。赋能也不能仅仅理解为就是提供贷款,刚才两位嘉宾也介绍到在这两个平台当中,他们其实也试图提高金融消费者的教育素养。

反过来另外一个角度就是对B端的赋能。有很多机构需要数据的赋能,平台给他们接入征信的系统;或者他们需要技术的赋能,平台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些模块和技术手段的赋能,让他们不用投入太多的IT成本,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服务普惠金融的金融机构还是以中小型的金融机构为主,而这些机构他本身进行数字技术IT设施投入的资本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如果平台能够提供这样的赋能的机制,对于这些平台未来的发展,以及这些机构的业务开展将会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从整体上来说,就像刚才孙老师所说的,“零社会边际成本”这个概念怎么提出来的?就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成本结构。在过去,每家银行都要建一套IT系统,而现在我们有了云计算、大数据,只要租用就可以了,不用自己投入。所以在政府参与平台建设的时候,需要注重数字技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中小金融机构更多的赋能。

第三个阶段是平台最高的发展阶段,也就是是建成了一个生态。生态本身是有活力的,刚才PPT里介绍的“一池春水”,就是要充满活力,而这个活力我们指的是自循环。最早我们需要政府的力量、外部的力量去推动这个系统的建设。但是随着系统发展,农户之间能够协调各自在市场上获得的收益,这才是我们平台建设的一个最高阶段,而这是需要时间、需要动态的观察调整才能够实现。谢谢。

雷曜 (主持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程教授提出三阶段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构想,也是对数字普惠金融平台提出一个比较高的期望。我理解程教授讲数字平台作为一个公共设施在未来的普惠金融发展当中可以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跟我们两个试验区的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契合的。

但是怎么做到呢?实际上我们在相关规划中有八个字提的非常好,就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从目前两位老师反映的情况来看,确实市场主体对平台的黏性显然是不足的,那么怎么增强市场主体对平台的需求呢?从二位老师的发言当中我得到一个启发,就是要增加数据价值。如果说我们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有一大笔资产以数字的形式存在在这个平台上,那他就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黏性。那么怎么提升市场价值呢?这实际上和我们现在讲的“数字资产”这个概念是紧密相关的,需要一整套的公共制度来进行支撑。这又让我联想起刚才徐行长讲的立法等一套探索,这些探索都是我们下一步在试验区当中可以进行的,但是关键点就是怎么激发主体的活力,激发主体对平台的黏性。

说到主体,我们市场主体的一个代表是Visa中国区的王东王总,请您从市场主体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感想。

王东 Visa公司中国区普惠金融及教育负责人

谢谢雷所长,也特别感谢CAFI给了我们这个机会。

点评不敢说,因为我们更多是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谈谈我的想法。刚才雷所长提我们是个主体,从观察者的角度,我们从2019年在川皖豫开展了普惠金融工作。今年4月份在兰考开展了“乡村新农人培育计划”的工作,和河南也有很多的交集,最近我们还去了河南滑县,在那边启动了一个金融教育的示范校的项目,该项目也得到了人总行消保局和河南人行的指导与支持。

四川是我们开展产业扶贫试点的地方,我们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四川的石棉县及盐源县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

刚才提到四川成都的“农贷通”即将面向全省,我觉得特别棒,因为过去两年中我们一直在鼓励当地政府和我们合作方——中国扶贫基金会,结合合作社的经营生产数据开发一个数字平台来帮助农户得到相关的金融支持。比如石棉的黄果柑合作社卖农产品一年流水大概五百多万,但是两年前该合作社计划修建一个冷库和分拣线时需要投四百万,因没有抵押物,只能靠社员自筹资金还有扶贫基金会捐赠,没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贷款。假如说有农贷通这样的平台,相信农户和合作社都十分受益,我非常期待未来平台能走向全省。

Visa可能是最早的金融科技公司,多年来我们一直秉承“开放创新”的理念,打造一个开放的支付生态,我们的价值主张核心是 建造一个“汇聚网络的网络”;利用Visa覆盖全球的网络,帮助生态系统中各方受益,包括国内外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提供支持。

在数字普惠金融方面,我们在过去两年里也和国发院金融所合作开展关于数字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的研究。我们做了很多调研,包括去兰考做相关的调研,我结合该研究的发现做一些分享。

展望未来五年的普惠金融发展,除了需要积极的政策引导,还需要以下五大关键驱动因素的协同推进:

1) 包容的数字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2) 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

3) 创新高效的数字技术

4) 日趋重要的能力建设与金融教育

5) 以及多元的国际经验融合实践

第一,包容的数字金融生态服务系统。不单要关注金融服务机构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可得性、扩展覆盖面这方面,更要关注包容性的持续发展。像现在的新型金融科技公司与数字平台相结合,整合生态系统。围绕新型的农村经营主体,去帮助需求端转型、赋能。我们曾经和人大商学院做过一个关于中小微企业赋能需求的调研,调研发现,在数字化大趋势下,小微企业主最关心的,首先是如何将他们的主营业务进行数字化转型;其次是如何制定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的战略。第三,如何开展数字化的营销。

第二,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刚刚徐行长也提到我们很多公共部门和相关的金融机构要进行信息的共享,这个非常好。我们也鼓励金融服务机构和新型的数字平台进行数据共享。

第三,创新高效的数字技术,倡导一种负责任的创新。尤其在利用数字技术形成有效的风控机制、加强数据隐私保护、降低数据泄露和充分利用替代性的数据来提升融资能力等方面。刚才徐行长也提到了“一平台四体系”,信用体系非常重要。

第四,日益重要的能力建设还有金融教育。刚才两位领导都提到金融教育的重要性。能力建设不单对金融行业很重要,对农村基层干部的金融能力建设也很重要。这方面我们也有不断地实践,Visa为CAFI开始的DFI培训课程培训,专门设置了数字普惠金融奖学金,希望帮助更多有志于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人民银行、地方监管局等基层干部参与,现在已有两百多人受益于这个奖学金计划。

加强弱势群体的数字金融教育:通过政府、金融机构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效应,稳步提升农村人口与弱势群体的能力建设,使其具备获取所需要金融服务的能力,提升生产经营水平与还贷能力;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普及数字金融服务,开展防范网络金融诈骗教育。

第五,如何把国际和国内经验相结合推广。刚才两位领导也提到了,怎么能在全省做一个普及?不仅全省或者全国,我们还要走向世界。现在国际上都很关注国内在脱贫攻坚方面的成绩,包括在普惠金融方面的成绩等,但他们不了解我们的路径,所以怎么利用好雷所长他们研究的平台,以及CAFI这样的平台去讲好中国故事,把河南兰考和四川成都的成功案例更好地分享到国际社会,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受益,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我简单从实践者、观察者的角度做了一些分享,谢谢。

THE END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

话题:



0

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CAFI)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底成立)基础上建立的一家新型研究机构。CAFI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专业智库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好金融与好社会”的愿景。 CAFI专注学术研究,探索普惠金融相关领域前瞻性倡导活动;汇聚国内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倡导、交流与合作、教育与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与实践,为行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监管者提供支持。 CAFI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学者和专家领衔的国际化专业团队。CAFI设有理事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监管机构、知名商业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CAFI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Visa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宜信普惠及飞贷金融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现任院长由贝多广教授担任,赵锡军教授担任联席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