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第三次参加钱塘江论坛的讨论。今天的主题跟我现在关注的专业也是密切相关的,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各位请教一下。今年钱塘江论坛的主题是“长三角一体化”,而我演讲的题目是“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数字普惠金融”。
 
在探讨“长三角一体化”的主题之前,我想先表达一下我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看法。尽管目前普惠金融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家喻户晓了,但是我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观察者,明显地感受到人们甚至对普惠金融最基本的概念都有一些误解和差异。所以我想跟大家介绍普惠金融的认识框架,也就是认识普惠金融的四个关键要素。
 
第一,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宗旨是什么?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要推进普惠金融?在我看来,只要金融服务覆盖了原来被忽略的“中小微弱”企业和人群,就叫普惠金融。我们推进普惠金融就是希望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忽略的部分人群,能够通过普惠金融的理念和方法被覆盖,从而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社会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的宗旨。而且普惠金融是金融,不是财政,具备商业化的、市场化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确实有社会责任,但同时也要实现商业的效益,这是普惠金融的双重目标。
 
由此就引发出来上个月在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我们讨论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消费金融究竟是不是普惠金融?当时在会议上有很多争议,因为在国际上,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普惠金融就叫小额信贷,而那些传统的小额信贷强调必须给低收入人群用于生产性的贷款,而不是用于生活性的贷款。但中国是个什么情况呢?中国面临着结构性的差异,也就是产品过剩。老百姓有很大的需求,但是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来满足这一需求,如果金融能够提供支持,从而使得他的需求得到满足,这难道不是普惠金融吗?现在经常说普惠金融就是要解决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看上去这好像是融资问题,实际上普惠金融远远不是银行信贷融资,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普惠金融其实包含了所有的金融形态,包括我们知道的保险、资本市场,它们都可以积极参与到普惠金融当中来,我们的创业投资、创业资本、风险投资等很多为科创企业、小企业、微型企业服务的这些都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第二,我想举一个名人的例子,大家可能知道孟加拉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他说现有的银行体系是不可能建立普惠金融的,因为这些银行的基因和出身里面没有为中小微弱服务的意识,所以发展普惠金融必须是“另启炉灶”,建立一个专门为中小微弱企业服务的体系。因此他用了40多年建立了乡村银行,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我不太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中国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体系和中国政府对普惠金融的高度重视,使之有效地推动我们现有的金融机构很快进入到普惠金融的事业中,也就没有必要“另起炉灶”。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现有的金融体系转变成或者改造成一个包容性的、普惠的金融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了我们现有的所有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信托公司,它们都应该进入到普惠金融的事业当中。但我们同时又必须注意到,在中国,普惠金融很多是由不被人待见的小机构发起,他们像鲶鱼一样开创、启动这个市场。在未来,我认为无论是金融科技领域中的独角兽企业还是有特色的科技企业,将会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并肩作战,形成一个融合的趋势。市场是一个既竞争又融合的市场,这个市场最后会形成一个统一的,包容互补的,全方位的金融体系。换言之,在这种金融体系中,我们的政府、监管者要特别小心,要充分激励这些新金融的成分,包括金融科技企业、小贷公司、专业性做普惠金融的服务供应商等,要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正常发展。所以我也希望我们这些理念和想法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在确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可以更多地关注。
 
第三,普惠金融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去推进?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国务院颁布的五年规划,在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规划里面,有一个非常大的亮点。它强调“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到很多地方去调研的时候,地方政府说:你们能来真是太好了!我们要加足马力推进普惠金融,我们政府开办了贷款公司,又建立了担保公司,又免费提供保险等等。在我来看,如果这是政府短期内做出的一些引导好像还能理解,但我比较关心政府什么时候退出,能否让市场机构将来接管你的职能。政府引导最关键的是为金融提供基础设施。我很推崇广西的田东县,田东县是国家农村金融改革的试验区,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县政府拿出好几千万的资金,建立了一个信息平台,把农业局、林业局、税务局、海关等等部门的所有信息资料都汇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金融机构可以获得中小微型企业信息的平台,这是第一期工程。第二期工程他们建立了农村家庭的信息平台,让所有金融机构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获得中小微弱的资信,这就是征信系统。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希望能在全国的各个地方甚至是各个县、市、省政府进行推广。浙江省在这方面是全国走得比较靠前的,他们建立了大数据局,并着力于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就像政府只有把道路建好了,汽车才可以按一定的规则跑,才不会发生车祸。我们最怕是因为政府没有修建道路,导致民间的车撞来撞去,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政府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
 
那么市场主导是个什么东西呢?在我来看普惠金融最大的核心不是解决融资问题,为什么这些企业和人群融资比较难?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金融能力比较弱。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不能光输血,我们还要造血。我自己在实际调研中也有切身体会,有一家民营企业的老板抱怨找了好多家银行都被拒之门外,根本借不到钱。为什么借不到呢?原来他是一家创业企业,刚刚成立一年多,我当时想一年多,人家银行拿老百姓的储蓄存款给你贷款是有很大风险的。于是我说你现在需要一个股权投资者跟你共同承担风险,这种投资者能帮你渡过这个阶段,让你变成一家成熟的企业,到那时候,银行也会支持你给你贷款的。可以看到,很多无论是家庭也好、中小微企业也好,他们对金融本身是不了解,他们只会简单的抱怨。所以我们需要提升他们金融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叫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大家会问你们是否做小额信贷?其实我们是从普惠金融这个角度出发,通过金融教育去提升这些企业和人群的金融能力。
 
我们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大家也感受到这几年实际上金融的风险不光是出在这些大的金融机构上,更多的主要还是出在普惠金融领域,或者是号称普惠金融的领域,如现金贷、网络贷、P2P等。我今天特点强调一点,普惠金融针对的客户是弱势群体,他们的金融能力欠佳,金融机构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去提供服务,搞创新也是要负责任的。普惠金融还特别强调另一个原则叫客户保护原则,一方面要为客户服务,同时还要保护他们。在这方面我们也和世界银行进行过交流,他们也举了很多例子,在非洲肯尼亚有很多机构、小贷机构给农民放贷,耍一些小猫腻,然后向客户收取很高的利息,再把这些客户的征信记录给破坏掉,像这一类行为就是严重违背了客户保护原则。这也是我们普惠金融跟其他传统金融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要高度重视客户保护这一条。这是普惠金融认识框架中的原则问题。
 
第四,普惠金融从穆罕默德·尤努斯他们搞起来,发展到今天已经40多年了,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穆罕默德·尤努斯在70年代建立了银行,经过40年的历史,服务了孟加拉900多万的客户,数字确实很大,但也花了40年的时间。我们今天的互联网银行也好、金融科技公司也好,仅仅两三年的时间就覆盖了几千万的客户,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的魅力,中国没有必要再重新去走以前的路,再走个40年,我相信全世界也不需要。我前些年去哈佛大学学习普惠金融理论的时候跟当地的教授进行过交流,他们说全球大约还剩17亿人口没有被金融覆盖,这17亿人口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去覆盖的话,40年、50年都可能完成不了,但今天我们可以通过数字科技给我们力量,使得这种原来遥不可及的普惠金融目标有可能在未来的五年、十年内可以实现。而在普惠金融的技术领域里面,当然我们中国在这方面的讨论是最火爆、最热烈的。在我来看关键是3个技术,而这3个技术可以说是根本性地颠覆了我们的传统金融。
 
第一个技术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拥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这使得我们人脑处理数据的能力得到了千百倍的提高。
 
第二,全球实现了互联网技术。今天我们在这儿讨论,只要你有WIFI,在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信号就可以观看我们的直播,这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地球实际上是一个地球村,通过互联网技术把大家都沟通在一起,换言之也就是数据的传输和数据的处理几乎已经没有障碍了。
 
第三个革命性的技术就是我们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接受信号,接受数据。它为什么智能?因为它还可以互动,输入的数据可以马上进行分析然后反馈给你,所以这三样东西一个数据处理、一个数据传输、一个数据的接受和反馈,在我来看理论上,我们在家里面就基本上可以把银行的多数业务办完。当然从银行管理角度,有时候需要面对面进行人脸识别这种业务程序,但基本上原来这种物理银行的概念可以被淘汰。所以从这些技术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未来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当然我不是否定或者完全排斥传统的做法,未来可能是数字跟传统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因为我们也认识到一点,金融毕竟不是卖产品,金融是一种服务,尤其是当金融从很微小到规模逐步增加,现在还是需要线上线下的融合和结合,我们一定不要忘了技术在这里面发挥的作用。
 
我们做普惠金融必须树立这几个概念,我们到全国各地调研的时候,大家都会交流,我发现大家对一些问题没有很清晰的认识,或者认识有误差,最后导致实施的过程中带来问题。
 
言归正传,回到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数字普惠金融这一话题。因为我本人就是出生在长三角,受教育也在长三角,但过去几十年在京津冀、环渤海生活,最近又到了珠三角、粤港澳工作,这三个地区我都有感性的认识,但坦率地说我留恋长三角,不是因为我的家乡在这,而是因为这里确确实实是中国经济、文化、科技、贸易等方面最核心、最活跃的地区。比如在创新创业方面是非常活跃的,用10%的人口创造了中国20%的GDP,对全国的贡献是非常卓著的,这不用我详细地多说,长三角形成的一体化是全国示范而且是世界领先的,实际上它现在已经在发挥作用,通过加深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我相信这个功能会更加明显。
 
那么回到我们数字普惠金融这个话题,我觉得长三角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第一,数字科技的中心就在长三角地区。我知道杭州、上海都是数字科技中心的领军者,也许大家有点较劲,这个较劲好,这使得数字科技领域能更快、更完善地发展,不管怎么说,在这个领域他们是领先全国的,甚至有些技术是领先世界的。
 
第二,中国的金融中心在上海,毋庸置疑这里有巨大的金融资源。
 
第三,长三角有许多特色的民营企业。如我们有苏南的乡镇企业,有温州的民营企业,整个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小微企业最大的聚集区,也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那如果我们把这三个东西加在一起,大家可以看到数字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是非常好的。
 
金融科技,最开始是体现在电商平台上,现在仍在不断演变。最近我们有跟一些新的大平台进行交流,我们发现这个平台越来越深入到农村,越来越专业化,它对经济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实际上是不可限量的,比如供应链金融是通过金融机构去整合各种产品的供应链,这也是数字金融科技发挥的一个功能。
 
另一个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数字支付,在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的第一阶段,这项技术应该说已经相当成熟,并且现在已经走向世界了。中国现在正在经历数字普惠金融的第二阶段,就是数字信贷,也就是说一旦支付平台建立以后,金融机构可以很容易地发放小额甚至是微小的贷款,这一技术正在发展完善当中,怎么样向个人、家庭,甚至小微企业提供这一服务仍需要技术上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我相信一定会出现数字理财,因为原来我们到农村考察的时候,农民很尖锐地说你们搞了这么多普惠金融,可是我们还是永远赶不上城里人,为什么呢?因为城里人可以理财,可以获得财产财务性的收入,可以买基金和股票,那什么时候让农民也有闲钱可以理财呢?到那个时候普惠金融其实已经进入更高的境界了,我相信在未来普惠金融的第三阶段会是数字理财。
 
我们提到有大量的中小微企业聚集在长三角地区,所以急需普惠金融去推动这种创业和创新。我这儿有一份资料,但这个资料不是很准确,上海建立了很多创业服务中心,有点像孵化器这样的作用。在这个地区,政府机构,包括市场对创业创新是高度重视的,长三角有很好的土壤和环境,所以在未来,普惠金融可以很好的在这个领域得到推动。
 
我还有另外两个领域特别想要提及一下,一个就是乡村金融。乡村金融为什么不叫农村金融,而要叫乡村金融呢?因为“农”这个字我们很容易理解成农产品,但未来乡村振兴的战略跟以往的农村发展最不同的一点就是不一定以农业为主,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是城乡的融合的发展,所以抓住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乡村金融的未来前景不是死死盯住“农”这个字,而是要建设一个更综合和美好的乡村。我们现在带一些国内的机构出去,希望他们到荷兰、德国、日本、英国的乡村去进行考察。因为那些地方就是中国未来乡村的一种理想境界,那种境界可能不仅仅局限在农业上,而是综合性的。
 
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如果把城镇跟乡村进行对比,家庭的金融能力差异还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信用卡的使用、银行贷款的使用以及他们投资储蓄产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等,农村跟城镇的差别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乡村金融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中国有大量的蓝领工人,我们讨论普惠金融的时候绝对不能忽略这一领域的人群,这个领域内往少了估计可能有3亿人口,往多的说可能有4亿人口,这些人群的平均年龄非常低,大约都是二三十岁,并且主要来自农村,如果解决了这些人群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乡村的问题。我们要特别关心蓝领工人在制造业、服务业对金融的巨大需求,因为这些人群属于新生一代,跟我们这一代人相比,他们对金融的看法和行为也是很不一样的。当他们缺钱的时候,他们问哪借?我们普惠金融机构怎么抓住这个客群,设计出满足他们的需求产品,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当中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工作领域。
 
因为时间关系,我最后总结一下:我们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在数字技术、中小微企业以及金融资源三方面优势, 从创业、创新,乡村金融、蓝领金融诸方面发力形成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数字普惠金融事业,示范全国,领先世界。
话题:



0

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CAFI)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底成立)基础上建立的一家新型研究机构。CAFI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专业智库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好金融与好社会”的愿景。 CAFI专注学术研究,探索普惠金融相关领域前瞻性倡导活动;汇聚国内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倡导、交流与合作、教育与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与实践,为行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监管者提供支持。 CAFI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学者和专家领衔的国际化专业团队。CAFI设有理事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监管机构、知名商业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CAFI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Visa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宜信普惠及飞贷金融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现任院长由贝多广教授担任,赵锡军教授担任联席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