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导语

2019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已于10月10日至12日成功举办。为期三天的大会内容丰富,嘉宾云集,不仅围绕多个普惠金融领域内的热点话题展开热烈讨论,还有多位非常重要的专家、学者和监管部门的领导和机构代表在会上发表了非常精彩的演讲,使得一年一度的国际论坛成为行业内颇具影响力的交流平台。

在12日上午的主题对话环节中,来自宜信、蚂蚁金服、浙江农信、平安普惠的四位嘉宾就“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对话环节全文如下:)

主持人 贝多广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

各位来宾,各位嘉宾,接下来我们即将开始的这一场主题对话的主题是“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要请出的对话嘉宾是:

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先生,蚂蚁金服数字金融总裁黄浩先生,浙江省农信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先生。本来还有一位平安普惠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先生,一位韩国的先生,他临时有时来不了了,就请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先生参加对话,掌声有请这几位嘉宾上场。

我们这个环节叫“如何打造包容、健康、负责任的金融生态圈”,实际也是这次论坛的主题。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直接从唐总开始,您对建立普惠金融的生态体系怎么看?特别是宜信公司在这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再具体一点,要有一些具体指标,比如你覆盖了什么样的客户,贷款大概是多大的规模,用途用到哪儿去的,你们做的事与现有传统金融体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你们的特色在什么地方?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谢谢!

唐 宁

谢谢贝老师。2006年,宜信从开始创业,就希望利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去服务传统金融不能够充分覆盖的人群,包括小微企业主、兼职创业的工薪阶层、消费者和农户。中国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大家的企业家精神非常强,我们服务的客户很多都是,一方面有他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参与到各种创新创业之中,他所需要的资金既不少也不多,相比传统的企业金融所需的几个亿,几千万来讲还是要小很多。一般我们在国际上讲普惠金融、小贷,都是额度在1万美元这样的水平。

对他们来讲还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金融行为,这笔资金帮助他们能够参与到一些创新创业的过程之中,但他们又没有抵押担保的可能。所以,从传统金融体系获取帮助的可能性不大。于是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能帮助他们在几个小时之内,通过各种信息获取、评估,使他们得到金融帮助。这种方式主要服务的是城市人群。

农村的人群所需要的资金更少一点,但难度会更大一些。我们感受很深的是,除了把钱给他们,一定要赋能给他们。比如他拿了钱做了项目之后,在产品的销售环节,他们不太能够把包装、营销这方面工作做好。我们在资金融通的工作之外,利用科技来解决信用建立,资金获取的问题之余,在赋能、能力建设上也要做大量的工作,有些是我们自己做的,有些是我们和合作伙伴做的。我先简要地分享一下,一会儿可以就普惠金融如何更好地发展有一些观点和体会跟大家报告。

主持人 贝多广 

谢谢唐总。蚂蚁金服是一家独角兽金融科技企业,我的印象你们的宗旨是覆盖长尾人群,从支付到信贷,到各种产品,黄浩总裁能不能借这个机会再介绍一下,在这样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当中,你们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过程当中您有一些什么样的体会?

黄 浩

大道理就不讲了,我先分享一组数据。蚂蚁金服既服务于小微企业,也服务消费者,我下面要分享的是这组数据,主要讲的是小微企业。我曾经在网商银行做行长两年多时间,大概半年前回到了蚂蚁金服。

我第一组数据是网商银行以及网商银行前身阿里小贷十年服务2000万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累计发放贷款3.6万亿,全部是信用贷款,不良率始终在1%左右;

第二组数据,再细分客群,其中超过3/4的小微经营者雇员是在10人以下,超过3/4;如果再细分,52%的客户雇员是在5个人以下,可以看出我们的客户特点是以“微为主,小微为辅”;

第三组数据,单笔贷款10万以下客户是主流,占到96%;

第四组数据,89%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乡镇和农村;

第五组数据,把我们的很多数据和银行原来很多数据做了对比,发现中间真正有交叉度的在10%多一点,也就是超过80%的客户都是在网商银行和蚂蚁金服首次获得信贷服务。

这五组数据下来,道理不用展开,我们自己有个体会。第一,针对于小微企业的短小频急的需求,依托于互联网数据化模式,在过去十年时间来看,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不能说是唯一的,但一定是非常重要的路径。

第二,这个模式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关性比较小,因为我们都是信用贷款。最近,世界国际清算银行(BIS)、北大、蚂蚁金服做了一个分析,看这样的贷款模式、经济周期和抵押物之间的相关性,传统银行的贷款依托与抵押物,而抵押物是顺周期的,经济周期上涨的时候抵押物价值上涨,贷款就多;反之,它会带来贷款的抽回。

我们这个模式和抵押物的相关性到底有多高呢?传统和抵押物最强相关的是房地产抵押贷款,它的相关性高达0.905,如果不是和房地产抵押相关,其他综合小微贷款一般的传统模式,相关性非常之高,是0.498。网商银行纯信用贷款相关性只有0.238,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信贷模式起到一定的平滑经济周期的作用

主持人 贝多广 

谢谢黄总。普惠金融当中有一大块是农村地区普惠金融问题,昨天有一场专题讨论会“谁是普惠金融的主力军”,我没参加,但还是讨论得非常热烈的,关于农村地区谁是主力军,在我来讲没什么好争论的,肯定是中国的农信社,农商行,原来传统这套系统好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浙江农商,因为我们这几年有很多调研,到浙江省去,我印象当中他们做得确实也是比较不错的。小龙理事长,浙江农信在建设这样的生态体系当中,尤其农村普惠金融当中,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心目当中,农村金融应该是一种什么格局?或者农信社、农信系统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王小龙

非常难得的机会。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家的普惠金融进展是非常巨大的,前面的嘉宾也都讲了。国务院的五大规划以后,各大金融机构都在纷纷地做普惠金融,实际效果也非常好。刚才贝院长提的命题,我不是想针对太多这个话题讨论,我想谁是主力军也没有太必要讨论讨论,谁来做普惠金融都是应该的,也都是值得的。

浙江农信这些年确实做得也都不错。我认为,当前普惠金融在中国基本的问题都解决得比较好,特别是科技对金融的推进是领先全球的。其实金融科技比较好地解决了成本的问题,只要成本是低的,利率就可以下降,刚才蚂蚁金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哪怕是小额贷款也可以降低成本,只要降低成本,利率就可以往下调。在中国当前普惠金融的核心确实是融资难融资贵的事儿,依然没有能好地解决。我认为,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上,要按照足额、便捷、便宜的思路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首先,解决足额的问题,无论是作为普通消费者还是普通的小微企业,多数的难题是得到的融资不能够足额的得到,作为个体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找到一家金融机构所期望的合理的金融需求,一家金融机构能够满足的话,相信他不一定会去找第二家,至于融资贵可能是第二选择。解决足额的情况下再来解决便捷、便宜,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在解决足额的问题上,我们所需要基础性的建设是不足的。比如居民家庭的资产负债表,我们现在是不健全的,没有系统性建设资产负债表的制度安排。比如税收,我们主要是法人税为主体,没有自然人纳税资产负债表编制。这样居民家庭投资性收入,在家庭资产负债表里是没有正常反映的,自己也没有很好地认真地编制这个事儿。这对足额金融贡献是个基础性的缺陷。

第二,普惠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我认为要建立在服务、风险和盈利三者关系的逻辑要把它理顺。在全国农信风险偏高的情况下,浙江农信这些年风险控制得比较好,我们就是把服务提在最前面,服务为先,风险为基,牢牢地把控风险,盈利是自然而然的事儿。金融机构在做普惠金融的时候,一定要把服务放在最前面,按照服务、风险、盈利三者逻辑解决好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贝多广

谢谢王理事长。中国平安这是国内也是最有影响力的金融机构,过去很多年,我在资本市场,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第一个吃螃蟹的,这个过程我有一点了解,很复杂的。现在普惠金融起来了,平安集团也好像很活跃,但大家不是那么清楚,特别是你们又有平安普惠,你们是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和其他机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程 瑞

平安现在做普惠金融的主要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聚合的模式,传统方式做金融,资金方一杆子插到底。也就是说我是资金方,直接找到资产端给他授信或贷款。在小微信贷里,我们发现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它的可得性非常差,我们很难通过资金端去非常便捷地接触到所有的小微客群。虽然这些年来服务这么多的小微,虽然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非常快,但还有大量线下的“夫妻老婆店”,特别小的微微企业,线下数据不足以支撑我们给他非常好的普惠金融服务。这类线下群体我们资金端怎么找到他,这是第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第二,银行都知道,因为客户没有足够的抵押物,不能够足够给自己做增信,所以,我们处于风险考量,很难给到他能够的所谓“足额服务”。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样整合市场上的资源,真正给到小微企业可得的、足额的、适合他的服务。我们需要借助金融市场上多主体参与,多层次参与,需要找到一种黏合剂把它聚合到一起。

现在平安普惠模式是连接市场上的资金方、增信方、获客方,最终共同来给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目前,我们在全国合作了二十多家商业银行,包括全国性股份行,类似兴业、光大、华夏,包括大的城商行,像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等,这是连接资金方;同时,我们还连接了一些信托公司,昨天下午论坛有中航信托也是我们的合作方;我们连接资金方,同时连接增信方,我们自身是有融资担保牌照;连接了平安集团内外的保险资源,现在全国合作的有三家保险公司,并且还在进一步拓展我们合作的朋友圈。

通过我们这种增信来帮助这些没有抵押物,相对缺乏资产,相对缺乏线上数据的人群。同时,我们还联系聚合了市场上的获客方。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真正意义上能接触到小微群体的获客类机构和工作人员,他们可能是信贷员、销售的身份,也可能是财务咨询师的身份。我们通过对他合规的输出,确保他们能给我们推荐合适的小微客户,我们通过融资担保、保险、银行三重风险审核,最终给到他公允定价和融资服务。我们是通过聚合模式,聚合资源给客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

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数据,从2005年我们开始探索这个业务,聚合模式是2014年、2015年时差不多成形。过去五年来,我们累计服务了全国1100万客户,里面大概60%本身的身份是小微,剩下40%通过我们的抽样调研,发现其中一半以上真实的用途是用于经营和创业,或者坚持生产。这些客户里,所有这些小微和经营性用户里再进一步拆,90%的客户我们称为“1050”客户,这个小微企业年收入在1000万以下,雇员在50人以下。这个群体会比蚂蚁金服略微大一点点,又比传统金融能覆盖到的小一点点。在整个生态圈里,我们不断找自己的差异化定位。

所以,现在平安做普惠金融是通过聚合模式,找到在传统金融和数字经济这部分夹缝人群,我们共同为他提供好的金融服务,同时更好地联合市场上各种金融资源,为他们做赋能。谢谢!

黄 浩

我回应一下这个问题。我是特别赞同平安说的“聚合模式”。如果用我的词汇叫做“信贷联营”,这个话题现在比较有争议的话题,坦白来讲可以说得更透一些,就是关于联合贷款这件事情,市场上有非常多的讨论,其实也有一些争议。以蚂蚁金服为例,网商银行用十年时间,加上阿里小贷,服务2000万家小微企业,我们是一家小小的银行,何德何能呢,只有几十亿的资本金。实际上我们背后有30-40家银行跟我们一起在合作,用联合信贷模式在服务。

争议点是这种合作模式的边界到底在哪儿?会不会带来银行能力的退化?会不会带来一些责权利关系不能理清?这样的争议很多,非常正常。我认为联合贷款模式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还是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实际上都是银行展业的一个非常正常的业务模式。如,在互联网时代之前,其实银行就一直是在用所谓聚合、联合信贷模式为企业、为个人提供服务,因为银行没有自己的场景,银行天然的就是要和这些场景去合作、去服务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比如银行会和商家合作发联名的信用卡,银行会和住房销售机构、会和汽车销售机构合作做房贷、做车贷,银行会和核心企业合作做供应链金融,这些平台也好、场景也好,提供的封闭化的流程、数据和客户都是银行获客和展业离不开的,从来如此。只不过进入到了互联网时代以后,这样的合作变得更加深入、融合和多元化了,这是从时间的维度。

从空间的维度,不仅在中国,全世界银行业和场景方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例子,像iPhone最近和高盛推出Apple Card,是一个很典型的一种联合信贷,是把苹果的硬件、软件和用户的数据,和高盛的金融能力无缝地结合在一起,为客户提供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信贷服务,而这个客户其实可能苹果从来都没见过,高盛也从来都没有见过,他们合在一起才能为客户提供在线的服务。2B领域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美国的很多互联网平台作为第三方小微企业服务的数据服务商和技术服务商,和很多金融机构合作,如摩根大通等等,2015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服务,无论从时间和空间角度来说,这样的合作都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的。

为什么大家有一些争论?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慢慢澄清。以蚂蚁金服来讲,无论是老的信贷联营,还是新的信贷联营,都应该有些基本的原则,本质是不应该改变的。我自己总结16个字:优势互补,数据共享,独立风控,风险自担。我认为把握住这16个字的是好的信贷联营,没有把握住这16个字的可能是不那么好的或假的、劣的信贷联营。实际上蚂蚁金服也是这么去做的。

优势互补就不用讲了,刚才平安举了非常多的例子。

数据共享,我认为就是打破数据孤岛非常重要的方式,当然有重要的前提,充分的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在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在保护好数据用户隐私的基础上,才可以谈数据的共享。大家通过数据共享去挖掘客户更多的服务潜力。

独立风控,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像我们这样的互联网平台会为合作的银行提供很多数据和风控的技术服务、数据服务,但是重要的前提是最后的信贷决策权一定是要在合作银行手上去掌握,他决定贷或不贷,他决定多贷或少贷。

风险自担,风控对后果负责。蚂蚁金服从来在信贷联营中不对合作的银行提供任何直接的或隐性的所谓兜底承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现在不是所有金融机构联营都这么做的,确实看到一些我认为是假的和劣的信贷联营,更多是把银行当做资金的通道,也没有数据的服务,最后还提供各种兜底的保障。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因势利导,扶优限劣,让好的、对的、正确的信贷联营去更多地服务好大众消费者和小微企业,让假的被淘汰出这个市场。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主持人 贝多广 

谢谢黄总。刚才程院长讲到一点,让我想起我做的研究,实际上普惠金融也不是一锅粥,里面还分很多层次。我曾经试着分过,最小的贷款额,尤努斯的格莱珉银行,按中国的话就是几千元;一两万是中国的中和农信,在农村给农户发放的;再往上是蚂蚁的借呗、花呗,大概四五万元;再往上可能是飞贷,大概六七万、七八万,每个人都定位在不同的层次上;再往上像农商行、平安普惠、泰隆银行,都很有名,可以做到十几万、二十几万;再往上五十万,大概一百万以下都可以分成好几个细分市场,就让我想到,实际上普惠金融不是一个大而统之的一句话,而是要形成一个各种金融机构有自己不同的定位,自己的商业模式,大机构做大机构的事,小机构做小机构的事,在我看来理论上是很完美的、配套的、互相配合的一种生态体系。

我经常举的例子,就像物流一样,从海外大的几十万吨集装箱进来,然后往长江一走是几万吨,再往小河岔里一走,小船、货轮到村里,也是这么一个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效的物流系统。银行也是这样,国外的银行也有批发性银行,也有的专门就做零售的,各自有自己的定位。

我过去在资本市场也看到,资本市场也不是IPO一刹那全部上市了,在这之前种子资金、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私募投资,一层一层的多少轮,最后到了投行手上,我们包装弄一下上市。但是即使这样,后面还有很多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等等。整个是一个生态环境。

想请教几位专家,你们也是实践者,在这样一个生态体系中,站在国家的角度,你们认为这样一个生态体系应该怎么建设?特别是考虑到中国有一个特点,就是银行是主导的,这个基本上几十年改变不了,未来也是这样;第二,相比世界上其他地区,中国金融科技非常活跃,数字经济非常发达,甚至于走在世界前沿,是一个标准。我们要建立普惠金融的生态圈,唐总认为中国这个体系应该怎么建立?

唐 宁

我非常同意贝老师对于普惠金融生态的认识。我觉得未来的中国金融体系应该是各种不同的机构,以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服务不同客群的不同需求,应该是一个非常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体系。有几个建议:

第一,刚才王董事长提到足额的问题。其实机构都希望足额,获取客户是有成本的,而且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为什么有的时候做不到足额?就是一个重要的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充分运作好,就是我们的征信体系,我们还有很多的金融交易,特别是那些非银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借贷交易的信息没有体现在我们征信体系之中,就知道你查了这些征信体系现有信息数据,仍旧不能够充分了解这个申请人多头负债的情况,就不敢给足额,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去获取一些蛛丝马迹,如果从不同的地方查了征信报告,我们就认为他有可能在其他地方也有一定的一些借贷情况,所以不能够给足。

刚才上半场有关台湾双卡风暴等等,未来在中国能够规避一场个人信用方面的危机,很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征信体系能够尽快加速地去落地,否则我们的相关机构就是盲飞。国庆这几天大家看《中国机长》,有多大本事,在数据不健全、不充分情况之下,一方面要有足额的需求,一方面还要防范风险等等。所以征信体系的建立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第二,与人大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非常相关,即金融启蒙、金融教育相关工作。个人金融、小微金融相关的知识是如此重要,但却在我们中学、大学课本里没什么太多体现,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公司金融,我理解可能公司金融是一个更加科学化、体系化的学科,而个人金融理财相关的事情不是那么有一个科学体系,更多是艺术性比较强,实践性比较强,所以没有进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其实看下来我们金融消费者保护,我们让投资者真正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能够很好地承担风险,真正做到长期投资、价值投资,从而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那么真正能够让教育起到其作用,我觉得是特别特别重要的。

怎么样去做呢?这也要求无论是机构也好、参与各方也好,可以把这种非常难的金融知识点趣味化、视频化、互动化,让过去很冷峻的、很高大上、高不可攀的一些金融概念可以三五分钟就能够很简单地为广大的人民受众所了解、所感兴趣,这样在他们吸收相关信息的时候,要比一些贴在电梯厅里或一些霓虹灯上比较枯燥的一些语言可能会更好一些。

王小龙

贝院长刚才的问题,我的回答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线上,肯定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但目前光是线上是严重不足的,如我要贷款200万,凭着我现在的条件应该是可以的,但是我可能到蚂蚁最多能拿20万,到平安也可以拿20万,大概是这样。所以线下,目前大数据还不敢不见我的面就给我200万。所以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我认为是解决体系问题的一个方案。

程 瑞

我觉得一个好的生态一定是在这个生态里面的参与者都能够过得很好,而且可持续。所以这个生态里,就是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我们会研究比较多,怎么满足小微的需求,这里不赘述。需求侧里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不了解需求侧,刚才唐总提到信用体系首先不健全,第二是很多东西没有看明白。

需求侧还有问题,需要给他赋能,让他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得到多少,就是所谓的可得性以外,要研究需求侧的适得性,我适合得到多少。其实整个领域我们作为供给侧,跟需求侧之间的互动、赋能、教育接下来是我们整个生态建设一个必须要去提升的点。

黄 浩

我觉得生态现在本来就在生成之中。这个生态不是谁规划出来的,是各个市场主体在合作中间慢慢生长出来的。五年前,说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大家都在说颠覆,三年前都在说竞争,今天大家都在谈合作,这个生态就是随着市场的需求,各自的能力贡献,优势互补,当然也有一定的竞争,慢慢生长出来的,不是有一个人站在上帝的视角能够规划出来的,这是我的观点。尊重市场的选择,并且做好规则的管理,防止系统性的风险,同时最后还是要尊重市场的选择。

王小龙

线下有许多工作要做,社区治理、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我们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些工作不做好,线上线下不融合,是很麻烦的。

主持人 贝多广 

所以我们看到黄浩他们的蚂蚁金服是线上,你们(浙江农信)是线下,我就期待你们能够线上线下好好的合作,这是未来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大的趋势。

非常感谢四位嘉宾精彩的发现,因为时间关系,大家意犹未尽,但未来还有很多机会,谢谢大家!

 

THE END

 

CAFI公众号部分文章亦发布于以上平台

 

 

话题:



0

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CAFI)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底成立)基础上建立的一家新型研究机构。CAFI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专业智库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好金融与好社会”的愿景。 CAFI专注学术研究,探索普惠金融相关领域前瞻性倡导活动;汇聚国内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倡导、交流与合作、教育与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与实践,为行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监管者提供支持。 CAFI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学者和专家领衔的国际化专业团队。CAFI设有理事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监管机构、知名商业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CAFI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Visa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宜信普惠及飞贷金融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现任院长由贝多广教授担任,赵锡军教授担任联席院长。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