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节选

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9)》中关于“金融健康”有基于调研的非常专业的描述:
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领域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普惠金融第一层次的要求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及,以求将长尾客户和被传统金融系统排斥的客户包容进来。
第二层次的要求是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和素养,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与生活相关的金融知识,以便能更好地使用产品和服务。
第三层次的要求是改善消费者的金融能力和行为。金融能力的强弱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是其金融知识与素养的外在表现,也是对个人金融状态产生作用的直接方式。个人的金融行为除了受到认知类的金融知识素养的影响,还受到非认知类的个人心理情绪状态的影响。
第四层次的要求是金融健康,这是个人金融行为所导致的个人财务状态和结果

因此,金融健康是指消费者个人可以通过其金融知识、利用金融工具、采取合理的金融行为,以达到的个人财务状态。对消费者财务状态的衡量可以采用客观的方式,如直接衡量消费者个人的收入与支出、资产与负债的相对情况,以判断消费者实际上的财务充足度、灵活度和安全度,以及消费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其金融管理能力实现个人生活目标。同时,金融健康还包括对消费者主观态度的衡量。单纯的客观衡量指标难以全面地体现个人财务状态对其生活幸福感的作用。
个人消费者对目前个人财务状况的满意度及对未来个人财务状况的信心也是综合金融幸福感的重要方面。具体来说,金融健康的客观衡量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的收支、资产、借贷、保险四个方面。收支方面衡量消费者个人是否有稳定、合理的收入和支出结构;资产方面衡量消费者个人是否有足够的应急资金和固定资产;借贷方面衡量消费者个人是否有合理的债务结构和可供获得的贷款渠道;保险方面衡量消费者个人是否有充足、合适的保险。金融健康的主观衡量因素是消费者个人对目前财务状况的满意度及对未来财务状况的信心。
在普惠金融领域,最先提出的概念是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普及。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金融账户、电子钱包、储蓄及理财、融资与借贷、保险、支付等。将这些产品和服务覆盖到尽可能广泛的人群,尤其是传统金融体系所无法触及的人群,是普惠金融早期的核心工作目标。
对影响我国居民金融健康的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发现,消费者的个人收入和个人支出数额越高,其金融健康程度越高;类似地,其房地产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绝对值越高,其金融健康程度越高。
消费者个人情况方面,年龄越高,消费者金融健康程度越高,女性消费者的金融健康状况显著低于男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能够显著提高其金融健康水平。已婚者的金融健康水平普遍高于未婚者,农村户籍的消费者金融健康显著低于城镇户籍的消费者。
研究还证明,金融行为对提升消费者个人金融健康的作用更为显著。金融知识如果不导致良好的金融行为,也不足以产生健康的金融结果。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金融知识的普及,还要倡导消费者将金融知识转换为合理、理性的金融行为,从而有效改善其金融健康状况。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