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编者按
 
建设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在“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客户保护与赋能CPCP国际研讨会”上所做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新普惠”将愈发凸显银行的社会属性,银行需在更高层面上来推进“以客户为中心”,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将银行服务逐步转向无形化、移动化和场景化,与社会各群体互联互动、共生共促,进入银行对外赋能时代。
 
 

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层次很高的研讨会,过去我们有幸参加贝多广院长组织召开的各种闭门会,都很有收获,很受启发。今天这个高端的研讨会非常重要,我认为,普惠金融是积德行善的事业,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业务实践角度来说都是做民生,做大众,做长尾市场的,在这样的市场和客户服务上探讨“以客户为中心”,对我们意义重大。普惠金融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我认为一方面要推动业务发展,一方面要做好消费者保护,两方面工作一起抓,才是普惠金融的正道。今天,我就想结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构建“新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做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看普惠金融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很大程度上存在长期供需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中小金融机构数量现在看还是不足。尽管中国有庞大的中小金融机构群体,但实际分布并不均衡,有的甚至多数地区机构数量并不多。

 

2、各类市场金融主体主动介入不足。像国有大型银行,长期以来做大的市场很习惯,收益很多,能力积蓄储备比较足,但在“小”和“微”方面长期不愿做、不屑做这种思想和认识还是有很强的主导性。

 

3、多数金融机构普惠性能力释放不足。

 

4、金融机构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普惠金融产品,各行有一定的差异化,但就现阶段产品布局体系来说,依然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我们对客户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接设计还是通用性的多,定制化的少。

 

这些问题的存在和产生有几方面原因值得关注。

 

第一,金融基础设施,尤其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和辅成体系是不完善的。过去我们讲普惠金融,更多的是从产品出发,今天这个主题非常好,叫“以客户为中心”。过去我们做的很多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从产品出发,到市场上对接需求。而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客户为中心展开需求摸排,仅仅从产品出发去做研制和对接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整体设施安排上,过去是意识缺位的。我们讲的基础设施,现在讲新型基础设施,普惠金融这一端也是需要思考的。刚才贝院长也讲了,普惠金融不只是融资,实际这里面就包含了基础设施的问题。基本面上来说,我们的金融法制环境,今天关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法制体系都是相对不健全的,社会诚信体系也亟待完善,客户的教育、孵化、成长的相关工作还有很大差距,在某些方面甚至严重缺位。金融综合服务体系没有完整有效地建立起来,产品服务相对较多,综合服务缺失比较明显。

 

事实上,我们起跑了,甚至跑得比较快,产生了加速度。很多朋友讲,我们的数字金融在全球走在了前面。回过头来看,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配套和跟上来,这都导致我们普惠金融在推动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健康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第二,大型国有银行进场不足。大型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体系没有很好地进行适应性调适。从信贷资源上来看,过去大银行更多地服务大行业、大企业,转做普惠市场,在资源配置方式上、规模安排上、组织体系跟进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过去我们在普惠金融方面的资源配置效率是比较低的,配置方式和节奏适应性是不强的。

 

第三,中小金融机构部分偏离了主业。前几年,中小金融机构套利、加杠杆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消蚀了其主营业务的经营能力。

 

第四,从需求端来看,很多小微企业对主业经营的坚守也值得关注。公司治理水平、财务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很大,甚至这种规范性有明显的不足。前段时间,我到广东去看,他们叫“个转企”——把个体户转成小微企业。为什么这么推动呢?就是为了引导小微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特别是财务制度建设、信用体系建设上能够进一步规范起来。所以,企业自身信用的建设、信任的建设,对我们银行信用体系和信贷体系的衔接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企业信用转化能力对破解融资难、融资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原因不能忽视。

 

 

二、结合建设银行实际情况给大家做个解读
 

第一,金融科技的革新和应用,颠覆了传统金融经营模式,集中表现为获客和控险,这两端比较明显。金融科技提供了一种新的效率模式和效率途径,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改变了风险甄别的成本和效率问题,移动互联也改变了客户对金融的认识,使得我们获取客户的成本降低和效率提高,两端发力,让金融机构也有这个意愿和能力为社会各阶层进行服务,纳入更多的服务对象进到我们的服务领域。特别是现在对科创、乡村、消费群体覆盖度和覆盖能力大大增强了。比如建设银行,在大数据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在国有大银行里走在前面。大数据的分析和决策能力,我们现在是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开始建设和推动的。

 

这些做法打破了信息壁垒,消除了信息孤岛,将客户的经营行为、消费行为等转变为可量化的数据,进行全方位的画像,从而提升了获客能力。我们提出了“五化”模式和“三一”模式,“五化”是指批量化获客、精准化画像、自动化审批、智能化控险和综合化服务,“三一”是一站式服务、一分钟放款、一价式收费,这是数据和数字金融推动线上作业、提升金融服务能力的体现。我们的“小微快贷”产品,上线到现在两年多时间已经服务55万客户,为这55万客户累计提供了7100多亿贷款。这要感谢数字金融带来的能力提升,而且这里面80%的客户是信用贷款。

 

第二,我们运用移动互联网解决了服务的便捷度和覆盖度的问题。 1月4日克强总理到建设银行重点看了“建行惠懂你”APP,看了以后非常高兴,并给予充分肯定。为什么呢?用数字说话,当时4个月,到现在5个多月,访问超过1000万,下载超过500万。而通过这个平台短期还有个认识过程,融资授信目前已经突破了500亿,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认识到,要做好客户服务覆盖度的提升,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些技术之前还有这个意识,还有这个模式。所以,我们现在提出“数字经营、平台经营”,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通过建设智能城市助力破解便民服务的难题。我们刚刚和云南省共同开发,以建设银行为主导开发了“一部手机办事通”平台。到了云南省以后拿一部手机,甚至需要上卫生间的时候只要一点,公厕全量展示,非常便捷。便民服务在这一端上全面展开,这也是金融科技和互联网思维给我们带来的方便。我们要破解普惠金融难题,数字金融、金融科技和数字思维要加强主导。

 

 

三、构建“新普惠”金融发展模式的思考

 

随着人口红利不断下降,产品需求不断升级和竞争不断白热化,C端获客成本不断攀升,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拓展空间不断在收窄,金融科技企业赋能B端将成为未来竞争的焦点。而在实现传统业务线上化的基础上,融合互联网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用科技和人文的力量重塑普惠金融模式,即构建“新普惠”,解决普惠金融发展的问题,成为我们一个重要的命题。

 

“新普惠”就是依托以客户为中心的深刻洞察,以科技手段对普惠金融服务进行改造和颠覆,重新进行产品和服务流程架构的设计,将线上优势和线下优势结合融合,提升整体效率,降低经营成本,覆盖更广的用户群体。“新普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提高用户体验。追求用户体验是我们“新普惠”的终极目标,也是我们构建新模式将来是否成功的关键,一切围绕着用户体验的极致化来推动产品重构和平台重构。

 

第二,尊重科技属性。关于金融科技前面已经讲得比较多,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做好线上线下结合,融合性有机安排。单纯的互联网金融,更多局限于产品的销售,难以解决客户的深度服务和成长关怀问题。开始我说到,基础设施为什么重要?客户的成长和综合服务、深度服务的需求,仅通过技术是很难解决的。因此,传统银行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出来。传统银行经过多年的深耕市场,建立了庞大的网点机构和众多的客户经理等多层级人员,能更好地贴近市场、贴近客户。像建设银行现在有1.5万个网点,在网点工作的人员接近20万人,这是非常优质的资源。因此,要整体性、系统化地思考,要在精准营销、细分金融生态场景、启发用户金融需求、提供综合服务及风险控制等多方面进行进一步重新调适和优化组合,重要的是将线上线下优势加法互补,提升触达客户和服务客户的能力。

 

第四,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经营是建构小微企业生态体系的一个重要安排,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满足生产经营需求,将金融服务嵌入经营场景之中,实现银行与企业的共荣共生的生态,做企业全生命周期伙伴,用生态模式发展,对企业客户的深度赋能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刚才大家提到很多赋能的问题,通过生态建设使银行为客户赋能,客户之间同时也能够共荣共生,相互赋能。

 

因此,“新普惠”展示了科技改变金融,金融改变生活方式的理念,带来了与过往不同的金融体验,它的目标就是围绕社会痛点问题,提供综合多元的金融解决方案,并转向智慧生态,让人们生活和服务体验更加便捷、舒适和美好,让企业经营更加高效,能够协同产生活力,最终实现三个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共建共赢:即C端客户综合服务的全场景生态,B端客户的赋能和协同经营生态,G端政商良性互动的发展生态。对“新普惠”的探索,是建设银行2019年的重要课题,欢迎朋友们共同探讨,也希望各位大咖去建设银行指导工作,大家多多交流。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275篇文章 1年前更新

(Chinese Academy of Financial Inclusion a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CAFI)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小微金融研究中心(2014年底成立)基础上建立的一家新型研究机构。CAFI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专业智库和行业交流平台,推动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实现“好金融与好社会”的愿景。 CAFI专注学术研究,探索普惠金融相关领域前瞻性倡导活动;汇聚国内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倡导、交流与合作、教育与能力建设以及创新与实践,为行业实践者和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与监管者提供支持。 CAFI拥有一支由行业资深学者和专家领衔的国际化专业团队。CAFI设有理事会和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分别来自监管机构、知名商业机构和国内外研究机构。CAFI的战略合作伙伴包括Visa公司、蚂蚁金服集团、中国民生银行、宜信普惠及飞贷金融科技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现任院长由贝多广教授担任,赵锡军教授担任联席院长。

文章